中國營造學社(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中國私人興辦的、研究中國傳統營造學的學術團體。創建于1929年北京,朱啟鈐任社長,梁思成、劉敦楨分別擔任法式、文獻組的主任。學社從事古代建筑實例的調查、研究和測繪,以及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編輯出版《中國營造學社匯刊》,1946年停止活動。中國營造學社為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做出重大貢獻。
中國營造學社以中國古建筑為主要研究對象,其名稱中的營造二字取自宋李誡所著《營造法式》一書,該書為中國最早的關于建筑規制與技術的專業書籍,在這部書之后營造二字就專指中國傳統建筑及其建筑技法和規范,中國營造學社之名即由此得來。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于1930年,創辦人是北洋政府時期的交通系大員朱啟鈐先生。朱啟鈐曾官至代理國務總理,后因為支持袁世凱復辟而飽受非議,并因之退出政壇。之后,朱啟鈐專注于中國傳統建筑的研究與保護,并最終投資創辦了中國營造學社。中國營造學社發軔于中國建筑學者在美國庚款資助下于1929年開始的關于 《營造法式》的系列主題講座。后來漸成氣候,從松散的個人的學術講座發展成有組織的學術團體。
營造學社成立之后,以天安門內舊朝房為辦公地點,營造學社內設法式、文獻二組,分別由梁思成和劉敦楨主持,分頭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并開展了大規模的中國古建筑的田野調查工作。從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間的短短5年中,學社成員以現代建筑學科學嚴謹的態度對當時中國大地上的古建筑進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調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貴數據,其中很多數據至今仍然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營造學社被迫南遷輾轉經過武漢、長沙、昆明最終落腳在四川宜賓的李莊。大后方的營造學社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古建筑調查與研究,期間出版了大量專業著作。
抗日戰爭勝利后,營造學社遷回北京。但經歷了戰爭的蹂躪,作為一個民間學術團體,營造學社資金日漸緊張,學社的創辦者朱啟鈐先生也已經家資散盡,無力維繼,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學社只能在朱先生私宅辦公,在社會上的影響日微,漸漸不為人知而于1946年無聲地消失了,這不能不說是建筑學界的一大憾事。2006年,位于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李莊鎮的中國營造學社舊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成立之后的短短5年間,學社成員先后調查了全中國137個縣市,1823座各類古建殿堂房舍,詳細測繪建筑206組,繪制了測繪圖稿1898張,經他們調查被重新發現的珍貴建筑遺存上起漢唐下至明清各歷史時期均有分布,整理出了清晰的中國古建筑發展脈絡。許多現在名揚海內的珍貴古建筑如應縣木塔、薊縣獨樂寺遼代觀音閣均系中國營造學社成員經田野調查和詳細測繪研究而被人們重新認識的。從這一角度講中國營造學社作為一個民間學術團體對中國傳統建筑研究和保護所作出的貢獻是空前絕后的。
營造學社不僅在學術上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建筑專業人才。不同于一般的學術團體,一般的學人若想加入營造學社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進入營造學社后還需經過專業訓練,這使得營造學社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團體,同時更加像一所專門學校,因而培養了大量建筑專業人才,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羅哲文等許多建筑學界的重量級人物均出自中國營造學社門下。 中國營造學社還有大量專業著作刊行,共撰寫和出版了有關我國古建筑專著30多種,包括:《中國建筑參考圖集》、 清 李斗著 《工段營造錄》、 梁思成編訂 《營造算例》、 明 計成著 《園冶》、 梁思成著 《清式營造則例》等珍貴資料。此外營造學社的會刊《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也是研究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