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tzker建筑獎是Hyatt(凱悅)基金會于1979年所設立的, 因其獨一無二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有建筑諾貝爾獎之稱。每年一次的頒獎都由美國總統頒發并致頒獎詞,1983年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就是從當年的美國總統里根手里接受的大獎。該獎項一向是當代建筑風潮的指針性獎項,歷屆得獎的建筑師都是重量級的代表人物。從第一屆的Philip Johnson(約翰遜),第五屆的Ieoh Ming Pei(貝聿銘),之后有安藤忠雄(Tadao Ando),Frank. O.Gehry(蓋里), 以及Norman Foster(福斯特)等等無一不是當代的大師級人物。 2000年的得主是來自荷蘭的建筑師Rem Koolhaas(庫爾哈斯)。
Pritzker獎的由來
Pritzker建筑獎由凱悅基金會在1979年設立,用以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師,表彰其在建筑設計中所表現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責任感的優秀品質,以及通過建筑藝術對建筑環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貢獻。該獎以Pritzker家族的姓氏命名。該家族的國際業務總部設在芝加哥,向以支持教育、宗教、社會福利、科學、醫學和文化活動而聞名。
Jay A. Pritzker和他的妻子(已于1999年1月23日逝世)發起設立了這個獎。他們的長子Thomas J. Pritzker現在是凱悅基金會的主席。他介紹說:“我們之所以對建筑感興趣,是因為我們在世界上建了許多飯店,與規劃、設計以及建筑營造有密切的聯系,而且我們認識到人們對于建筑藝術的關切實在太少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芝加哥人,生活在摩天大樓誕生的地方,一座滿是象Louis Sullivan(沙里文), Frank Lloyd Wright(賴特), Mies van de Rohe(密斯)這樣的建筑偉人設計的建筑的城市,我們對建筑的熱愛不足為怪。1967年我們買下了一幢尚未竣工的大樓作為我們的亞特蘭大凱悅大酒店。它那高挑的中庭成為我們全球酒店集團的一個標志。很明顯,這個設計對我們的客人以及員工的情緒有著顯著的影響。如果說芝加哥的建筑讓我們懂得了建筑藝術,那么從事酒店設計和建設則讓我們認識到建筑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力。因此,在1978年我們想到來表彰一些當代的建筑師。爸爸媽媽相信,設立一個有意義的獎,不僅能夠鼓勵和刺激公眾對建筑的關注,同時能夠在建筑界激發更大的創造力。我為能代表母親和家里其他人為此繼續努力而自豪。”
普利茲克建筑獎像一架選拔建筑大師的機器,目光犀利,下手精準,絕大多數獲獎者的確名副其實。它似乎自成體系,從第一屆得主菲利普•約翰遜(1979年)開始,到凱文•羅奇(1982年)、丹下健三(1987年)、雷姆•庫哈斯(2000年),勾勒出一條影響深遠的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建筑思潮脈絡;它能打破地域偏見,三位日本人和兩位拉丁美洲建筑師的入選,顯示了評選范圍的全球性特征;出生于巴格達的女建筑師扎哈•哈迪德(2004年)的登場,多少彌補了它在性別取向上的一些遺憾;而對弗蘭克•蓋里(1989年)的關注,足以表明它的前瞻和遠見:當時蓋里只在美國西海岸做過一些美學冒險性建筑,其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尚未出現,但后來的事實證明,弗蘭克•蓋里確實能夠為世界創造驚人的建筑。 一個獎項成為偉大,是因為獲獎者足夠偉大,而這首先要求評委們足夠睿智,評選程序足夠公正。在短短的27年時間里,普利茲克建筑獎迅速崛起,29位得獎者如群星閃耀,風光無限。其聲勢壓過了百年老店“英國皇家建筑師金獎”(RIBA)、獎金更豐厚的“日本國家藝術大賞”和丹麥“嘉士伯”獎、重視單個作品的美國建筑師協會(AIA)“國家榮譽獎”等權威大獎,成為建筑界公認的至高無上的獎項。
獎賞
Pritzker建筑獎在許多程序上以及獎金方面參照了諾貝爾獎。Pritzker建筑獎的獲獎者可以得到10萬美元的獎金,一個正式的獲獎證書,1987年以后還增加了一塊銅質獎章。(在這之前為每位獲獎者頒發的是一座限量制版的亨利.摩爾的雕塑。)獎章正面圖案的設計是以有“摩天樓之父”美稱的芝加哥著名建筑師Louis Sullivan(沙里文)的設計為基礎,刻有“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ritzker建筑獎)字樣,獲獎者的姓名刻在獎章正中,獎章背面刻著亨利.沃頓1624年在其《建筑的要素》一書中提出的建筑的三個基本條件:“堅固、實用、愉悅”。
評獎
任何國家的任何人,無論是政府官員、作家、批評家、學者、建筑師、建筑團體、實業家,只要有志于發展建筑學,都可以被提名為候選人。該獎無任何國家、種族、信仰和意識形態偏見。提名程序每年從年頭到年尾,截至于第二年的1月。截至期后收到的提名自動被視作下一年度的提名。每年有40多個國家的500多位候選人被提名。雖然建筑學并不包括在諾貝爾獎范圍以內,Pritzker建筑獎的國際評委會還是參照諾貝爾獎的評選方式,由全球著名的權威建筑設計師、作家、藝術家、學者、批評家以及象前IBM主席這樣的國際工商名流等組成的評委會經過了深思熟慮,最后通過無記名投票的方法來決定最終評選結果。
歷屆普利茲克獎獲獎者名單:
歷屆獲獎名單
1979年 第一屆 菲利普•約翰遜 Philip Johnson 美國
1980年 第二屆 路易斯•巴拉甘 Luis Barragán 墨西哥
1981年 第三屆 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irling 英國
1982年 第四屆 凱文•洛奇 Kevin Roche 美國
1983年 第五屆 貝聿銘 Ieoh Ming Pei 美國
1984年 第六屆 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 美國
1985年 第七屆 漢斯•霍萊因 Hans Hollein 奧地利
1986年 第八屆 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德國
1987年 第九屆 丹下健三 Kenzo Tange 日本
1988年 第十屆 戈登•邦夏 Gordon Bunshaft 美國 和 奧斯卡•尼邁耶 Oscar Niemeyer 巴西
1989年 第十一屆 弗蘭克•蓋里 Frank O. Gehry 美國
1990年 第十二屆 阿爾多•羅西 Aldo Rossi 意大利
1991年 第十三屆 羅伯特•文丘里 Robert Venturi 美國
1992年 第十四屆 阿爾瓦羅•西扎 Alvaro Siza 葡萄牙
1993年 第十五屆 槙文彥 Fumihiko Maki 日本
1994年 第十六屆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贊姆巴克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國
1995年 第十七屆 安藤忠雄 Tadao Ando 日本
1996年 第十八屆 拉斐爾•莫內歐 Rafael Moneo 西班牙
1997年 第十九屆 斯維勒•費恩 Sverre Fehn 挪威
1998年 第二十屆 倫佐•皮亞諾 Renzo Piano 意大利
1999年 第二十一屆 諾曼•福斯特爵士 Sir Norman Foster 英國
2000年 第二十二屆 雷姆•庫哈斯 Rem Koolhaas 荷蘭
2001年 第二十三屆 雅克•赫爾佐格 Jacques Herzog 瑞士 和 皮埃爾•德•梅隆 Pierre de Meuron 瑞士
2002年 第二十四屆 格倫•馬庫特 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亞
2003年 第二十五屆 約翰•伍重 Jorn Utzon 丹麥
2004年 第二十六屆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英國
2005年 第二十七屆 湯姆•梅恩 Thom Mayn 美國
2006年 第二十八屆 保羅•門德斯•達•洛查 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
2007年 第二十九屆 理查德•羅杰斯 Richard Rogers 英國
2008年 第三十屆 讓•努維爾 Jean Nouvel 法國
2009年 第三十一屆 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瑞士
2010年 第三十二屆 妹島和世 Kazuyo Sejima 日本 和 西澤立衛 Ryue Nishizawa 日本
2011年 第三十三屆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 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
(供稿:中國建筑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