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6日的夜晚,國家體育場“鳥巢”的燈光點亮了無數人心中的文化記憶。青年藝術家張藝興與張藝謀團隊共同呈現的“大航海5·鬧天宮”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像是一次文化的覺醒。當京劇的婉轉唱腔遇上電子樂的動感節奏,當二胡的悠揚與嗩吶的高亢在現代編曲中交織,當“南天門”、“凌霄寶殿”這些神話場景在建筑空間中重現,這場演出已經超越了娛樂的范疇,成為一堂生動的文化傳承課。
建筑,從來都不該是沉默的旁觀者。
“鳥巢”之所以動人,正是因為它展現了建筑與藝術之間的共鳴。這座北京奧運會的標志性建筑,不再只是容納觀眾的場所,而是成為神話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張藝謀團隊巧妙地將建筑的曲線、光影與“鬧天宮”的意境相融合,讓鳥巢本身也成了故事的講述者。這讓我們看到,中國建筑文化的傳承,關鍵在于讓建筑從“被觀賞的對象”轉變為“可以沉浸其中”的舞臺。
想想看,在蘇州園林里,游客往往只是走馬觀花,很少真正體會其中的意境;在故宮角樓前,人們忙著拍照,卻難以感受歷史的脈搏。如果能夠借鑒此次文化盛宴的成功經驗,讓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化身《西游記》中的“流沙河”,讓徽州祠堂的磚雕演繹《聊齋》里的故事,那么這些建筑就不再是冰冷的磚石,而成為有溫度的文化載體。
在任何時代,文化傳承與創新都是相互關聯、互為前提的文化使命。當孩子們在上海武康大樓的光影中扮演20世紀30年代的弄堂少年;當游客在宏村祠堂里探尋家族往事,建筑就真正從“歷史的標本”變成了“生活的現場”。就如有位游客在社交媒體上這樣分享:“在宏村祠堂里,我通過那些精巧的榫卯結構找到了家族故事的線索,那一刻,仿佛能感受到祖先的氣息。”這就是文化活化的魅力——當建筑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文化傳承就變得有溫度了。
讓建筑文化遺產“活”起來,是傳承的必經之路。
張藝興的成功,在于他找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表達的契合點。他不是簡單地將京劇唱腔與現代音樂拼接,而是以M-POP的節奏為框架,讓“鬧天宮”的精神與當代年輕人對自由的向往產生共鳴。啟示我們建筑文化的傳承,需要從“知識的灌輸”轉向“情感的共鳴”。
斗拱的精巧、園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哲學,這些文化瑰寶如果只是停留在古籍中,就如同深藏的寶藏無人欣賞。真正的文化傳承,就應像這場文化盛宴那樣挖掘。將蘇州園林“移步換景”的妙處轉化為沉浸式戲劇的敘事邏輯,讓斗拱結構在數字藝術的光影中煥發新生,使“天人合一”的哲學通過榫卯拼裝游戲變得可觸可感。
從專業走向大眾,讓文化觸手可及
曾幾何時,建筑展覽的觀眾多半是業內人士,而普通家庭周末更愿意選擇去環球影城體驗沉浸式娛樂。當建筑文化還停留在靜態展示時,很難與公眾建立情感聯系,破解之道在于把建筑文化當作“產品”來打造。想要讓文化觸手可及,讓文化走進“大眾心里”,就要真正站在公眾的視角思考文化傳播。
從懸念十足的宣傳海報到極致的沉浸式體驗,每個環節都圍繞著“如何打動觀眾”來設計。這與建筑文化領域長期存在的“專業思維”形成了鮮明對比,建筑文化的“專業壁壘”,往往藏在“術語解讀”、“語境隔閡”里。比如提到“歇山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聽不懂的建筑名詞”,但如果換成“像給屋頂戴了頂有翹角的帽子,古代工匠用它來讓雨水流得更快,也讓建筑看起來更靈動”,再結合故宮太和殿的屋頂照片,大眾就能立刻get其中的妙處。這就是從“專業表達”到“生活語言”的轉變,建筑文化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品”,而是變成了“觸手可及的生活碎片”,這才能使建筑文化真正走進人民的生活中。
未來已來,讓文化融入尋常生活。
“鳥巢現象”告訴我們,文化傳承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建筑成為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要讓它們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張藝興的演唱會促使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主動分享“京劇唱腔的現代演繹”,當“鬧天宮”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時,文化就真正“活”起來了。這讓我們看到,建筑文化傳承的未來應該是“生態化”的,而不是“項目化”的。行業同仁們需要共同構建三個生態層面:首先是讓建筑空間成為文化體驗的舞臺,使每次駐足都成為故事的開始;其次是與青年藝術家、游戲開發者、非遺傳承人攜手,共同培育“建筑文化轉化”項目;最后是開發有特色的文創產品,讓建筑元素從博物館走進日常生活。
在鳥巢的星空下,我們見證的不僅是張藝興的“鬧天宮”,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生動展示。當建筑文化不需要刻意“解釋”就能自然融入人們的生活;當年輕人因為“興趣”而不是“任務”走近古建筑;當一座座老建筑成為文化傳承的“活水”而不是“遺跡”——我們就真正實現了文化傳承的“鬧天宮”。這并非遙不可及的夢想。當孩子們在拙政園的曲廊間隨著昆曲《游園驚夢》翩翩起舞,當年輕人通過AR技術在城市更新項目中“感知”老建筑的故事,當每座城市都能舉辦獨具特色的“建筑文化節”……文化傳承的美麗畫卷,其實早已在我們腳下徐徐展開。
建筑的真諦,從來不在圖紙上,而在人間煙火之中。當神話與建筑相遇,當傳承與生活相融,我們終將明白: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讓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成為照亮未來的光。這束光,已經在鳥巢的夜空中綻放,為我們指引前行的方向。
作者:中國建筑文化中心 鄭曉惟
2025年10月11日

